教学目的、要求
教学目的和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国际形势的挑战和国内发展的需求,使得培育公平、高效、对市场反应灵敏的市场驱动型知识产权制度成为我国的必然选择。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体制、政策、机制、社会文化环境等多方面的保障,而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基础和关键。为了我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为了满足国家和社会对于知识产权人才广泛而多层次的需求,而将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目标内化于课程,使学生在达到课程要求的同时,也达到了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的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有一些基础,但距离在国际环境下高水平实施知识产权创造、应用、管理与保护的需求还很不足。我国在构建了一套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时候,没有做到及时培养和储备有效执行这一制度的人才资源,致使在我国入世后面对大量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公共政策建设、产业发展战略、诉讼实务应对等方面严重缺少知识产权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同时其他专业的科研和管理人才对知识产权知识缺乏了解。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同学们对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能够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基本的知识产权实际问题,并为他们今后从事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基于上述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结合课程目的,本课程的定位在于: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培养高素质知识产权人才和具有良好知识产权知识的其他学科人才。 知识产权法学不同于普通的法学,它是科技发展和社会知识积累的产物,是一门比较综合性的学科。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多专业知识搭配设置才能达到所需要的培养效果。无论发达国家还是我国,知识产权精英教育的目标均是促成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产生,我们力求在课程安排和教学讲授中体现出应用性、跨学科(文理交叉)性的特点,以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现实需求,因此本课程的重点在于多学科、多层次知识点的融合。 课程主要特色: 专业教育和普及教育相结合、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相结合、教学和实践相结合的“三结合”,是本课程的突出特色。 (1)关注知识产权新的发展和前沿问题,增加具有国际视野的探讨。 (2)增加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国家战略等具有前瞻性和战略高度的知识。 (3)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适当增加知识产权法律实务的内容。
预修课程
教材
教 材 《知识产权法》吴汉东主编 法律出版社 2007年8月,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
主要内容
知识产权法 课程编号: 课 时:40 学 分: 1 课程属性:公共选修课 主讲教师:刘朝 英文名称: 预修课程 (无) 主要内容: 知识产权导论 第一部分:著作权法 第一章 著作权法的历史发展: 第二章 著作权保护的客体 第三章 著作权保护的主体 第四章 著作权的内容 第五章 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广义邻接权 第六章 著作权与邻接权的限制 第七章 著作权的取得与保护 第二部分:专利权 第八章 计算机软件的法律保护 第九章 专利制度的基本原理 第十章 中国专利法的立法及其修改 第十一章 专利权客体 第十二章 专利权的主体及权利归属 第十三章 专利权的取得及无效 第十四章 专利权的内容及权利限制 第十五章 专利权的保护 第十六章 专利管理、专利代理、专利文献 第十七章 专利权的国际保护 第三部分:商标法 第十八章 商标法概述 第十九章 商标权的主体与客体 第二十章 商标权的取得、期限及终止 第二十一章 商标权的保护 第四部分:其他 第二十二章 计算机软件的著作权法保护 第二十三章 反不正当竞争法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第二十四章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的法律保护 第二十五章 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 第二十六章 奥运:有效保护和利用知识产权 第二十七章 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 教学方法与手段: 知识产权法学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为使学生能够轻松、迅速地将理论运用于实践,该课程的教学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课堂教学采取理论讲解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理论的讲授中,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引发学生对概念的深层次思考,继而展开不拘形式的课堂讨论,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展开论战,激发学生进行不同角度、不同深度和不同层次的思考,通过学生的自由发言,也可以了解其对概念和法条的理解程度,讨论结束后,可以做出必要的强调和补充。 在教学手段上,知识产权法学的教师会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展示课件内容、案例材料(包括案例相关的背景图片资料、音频资料以及影视资料等),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 拟进行的教学探索: 1、教学内容方面专业教育和普及教育相结合的探索。针对中科院研究生的不同专业背景构成,力求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并适应知识产权人才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需求。 2、 教学内容方面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相结合的探索。适应知识产权的学科特点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体现公共选修课的特点。 3、 教学方法上教学和实践相结合的探索。针对知识产权法的工具性特点以及当前知识产权纠纷迅速增长的现实,采用多种实践方式融合进理论课教学, 4、 教学内容及时加入适当的知识产权新的发展和前沿问题,增加具有国际视野的探讨,以利于缓解当今我国急需国际型知识产权人才的现状。 5、在基础理论的教学中适当增加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国家战略等具有前瞻性和 战略高度的知识,有利于培养具有较高知识产权素质的各类人才。